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為什麼要做公益?公益有何價值?以前的我對於做公益這件事老實說是無感的,就算是捐錢誰又知道有沒有真的拿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自己都沒有過得很好了還想幫助別人,面對那些做愛心公益的團體我總是半信半疑,我 總是這樣的想著,但隨著年紀慢慢的增長,個性上也趨於成熟,我觀察後發現這個社會上其實有很多的問題,以我而言,我的父親是一個眼睛看不到的全盲盲胞,以往來說我覺得這沒有甚麼,因為爸爸有一份穩定的按摩工作,而他也很少開口說出需要幫助的話,所以我一直把他當成一個正常的的人來看待,可是後來我才發現,爸爸其實跟一般人是不一樣的,他常常會不小心撞到一些東西而受傷,甚至摔倒,他總是只能靜靜的待在一個空間裡,無法像我們一樣隨時可以走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他有心事卻從來不說出,我才知道,其實我沒有同理心,我不是他,根本不了解他的痛苦,一直以來我都是用自己的角度在看待這個世界,所以我做了一個實驗,我想感受他的感覺,我拿著頭巾把我的眼睛矇上,然後我試著如果不用眼睛的話我能夠做甚麼,很可惜這個實驗不到半小時就結束了,因為實在太痛苦了,各位可以試試,我只是想喝杯水,洗澡,或換個衣服等等都困難重重,想有個娛樂也沒辦法,迎向我的只是無盡的黑暗,時間過的好漫長,一路一直跌跌撞撞,最後我只能呆坐在沙發上,去感受並習慣黑暗,甚麼事都不能做,而那種孤獨感一直讓我很焦慮,想把頭巾拿開,因此,我開始思考,我是不是該做些甚麼事,在我這有限的生命裡能有所價值,不是一味盲目追求物質生活,我開始減少抱怨,我不應該只是一直去追求我所沒有的,而忽略我有的,因為其實我們已經擁有很多了,只是我們習慣不去珍惜,昨日的奢侈品變成今日的必需品變成明日的廢棄品,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的角落裡有很多的人過著我們無法想像的生活,他們可能遭遇無常,生存困難卻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幫助,雖然在台灣有很多的機構但有時資源常常只會集中在大家看得到的地方,而看不到的角落常常被大家忽視,衣食無虞的我們真的是難以體會,但我們的小小力量,卻能帶給需要的人大大的幫助,讓我的生命得到更大的價值,幫助人是快樂的,不一定是金錢,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讚美鼓勵的話,一個時間的陪伴都是一種正向的力量,能讓我們生命價值提升,所以我找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創立了這個愛心小棧,草創初期我們想透過不定期的舉辦活動,以及賣愛心蛋糕這個部份來幫助真正困苦的人,這是一個多元價值的世代,許多事情並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我們知道我們在做甚麼,我們想利用自己一點點的微薄之力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把這樣的觀念透過活動散撥開來,希望為這個社會帶來正面的力量。

愛心小棧網址:http://s58911102002.pixnet.net/blog

email:s5891110@gmail.com

愛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統一超商斥資逾千萬元拍攝紀錄片「來得及說再見」,試圖喚起國人對獨居老人議題的關注。而我們以衛福部統計的數據為基礎,帶你看獨居老人的各面向問題。

 

文:田孟心

聯合新聞網報導,統一超商斥資逾千萬元、歷時兩年策劃,聯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門諾基金會,及三位獨立導演陳芯宜、黃嘉俊、沈可尚,鎖定獨居老人等議題,拍攝紀錄片「來得及說再見」,試圖喚醒國人,一場老人悲歌正在上演。

我們則以衛福部的統計數據為基礎,帶你看獨居老人的各面向議題。根據衛福部的定義,獨居老人指年滿65歲以上獨自居住、或同住者無照顧能力、或經列冊需關懷之老人。

資料來源:衛福部

統計資料顯示,過去十年來,獨居老人佔全台灣65歲以上人口的比率是逐漸下降中的,由2.2%來到1.7%。乍看之下是個好消息。

但當我們進一步加上人口數量去分析,由於老年人口每年不斷增加,乘完比率後實際獨居老人的數量並沒有減少多少,過去十年來一直維持在48千人左右。

資料來源:衛福部

因此,比例固然是下降了,但今天社會上需要我們關懷的獨居老人人數,十年前並沒有明顯差距。

接著我們以各縣市的角度來看,將台灣各縣市65歲以上人口中有幾位獨居老人的比率計算出來,發現澎湖縣14,715位老人中,有1,450位是獨居狀態,是比例最高的地區。而嘉義市以33,336位老人中僅有135位獨居老人,為獨居老人比率最低的地區。

資料來源:衛福部

其次,人口高齡化的社會,老人安養需要相對專業的照護,因此專門的老人長期照護人員、安養機構人員及社工人員數量,也是衡量各縣市獨居老人情況的重要指標。

由下表中可以看出,各縣市在照護人員比例上落差懸殊。103年澎湖縣1,450位獨居老人,僅擁有24位照護人員,平均每位獨居老人能分配的照護資源,只有約1%。而敬陪末座的嚴重地區尚有南投縣、臺東縣、嘉義縣、基隆市和花蓮縣。值得一提的是,嘉義市每位獨居老人大約有3位照護人員,是對獨居老人而言最友善的城市。

資料來源:衛福部

最後,也許多數人的印象中,獨居老人多為經濟狀況不佳、位在社會底層的一群人。然而透過數據,會發現近十年來,屬於中低收入戶的獨居老人數量是穩定下降的;而收入正常的獨居老人卻越來越多。這或許代表著經濟狀況與老年是否獨居的相關性正在下降,傳統認為被拋棄的老人形象該是貧窮慘淡,未來也許轉變成:人人皆可能置身這樣的晚年獨居處境。

 

     

責任編輯:林佳賢
核稿編輯:翁世航

轉發資料來源:衛福部

 

愛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中南半島的緬甸是一個封閉且政權不穩定的國家,除了熱門旅遊景點外,臺灣民眾對該國普遍並不熟悉,而公益旅行家褚士瑩卻因為參與NGO組織而在當地深耕公益事業15年。從臺灣走向全世界,眼光總是聚焦於貧窮落後之地,他的信念是什麼?他的省思其實也是公益參與者必修的一堂課。

對許多人來說,旅行是一件浪漫的事,對我而言,也是一直以來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我曾任職科技業。那份工作讓我的專業得以發揮、收入也稱的上優渥,而且我的任務是每半年就要在一個國家開設一家分公司,所以某種程度我也算達成一邊工作一邊環遊世界的夢想了。但是我很快發現,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真正想做的,是幫助更多人的事情,於是我轉換跑道,以獨立顧問的身分參與NGO組織,雖然收入變少,但是依然有很多機會看這個世界,這樣的工作型態較符合我的理想,就拿緬甸來說,一回頭才發現我已經為當地奉獻了15年的歲月。 

助人,由遠而近、或由近而遠很重要嗎?

為什麼是緬甸呢?臺灣也有很多需要幫助的對象,不是嗎? 

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是幫助本國人或外國人,對我來說並不是對或錯的問題,當時我看見的是,當全世界都有NGO組織遂行其公益事業,唯獨兩個國家是NGO難以碰觸的,一個是北韓、一個是緬甸。我思索的是,「如果能夠進到一個NGO未開放的國家,去改善當地,是不是更有意義呢?」正巧有個NGO要到緬甸改善當地農民生活,我就利用這個機會到了緬甸,而這15年來,有許多人問過我「為什麼去幫助外國人而不幫臺灣人」之類的問題,包括之前四川發生大地震時,我們也會聽見有人批評為何不幫臺灣人而去幫大陸人。其實不難發現,會發出這樣聲音的人,即使臺灣有事他也不會幫,舉例來說,如果南部山區遭遇災害,他會說當地民眾種檳榔、破壞水土不值得同情;如果是臺北,和自己有關的就幫,但其實最後仍然不會伸出援手;這種人願意幫忙的範圍會愈切愈小,找盡理由告訴自己事不關己。所以我呼籲要投入公益的朋友先想一想:「是不是一定要有關係才去幫助?如果對方有需求卻和我沒關係是不是就不幫了?」 

許多人陷在這種狹隘的價值中而不自知,甚至形成一種結構性的現象。例如大家都覺得宗教團體聞聲救苦非常偉大,但在全世界有宗教背景的NGO,雖然占了七成之多,實際上卻不甚了解他們幫助的對象。以國際志工最樂於前往、位於南印度的垂死之家(德蕾莎修女創辦)為例,熱心陪伴並協助清理麻瘋病人穢物的絕大部份是來自日本與臺灣志工,而派到當地見習的神職人員反而冷漠,只願意從事行政工作或負責一般的打掃。而我在緬甸更看到了另一種荒謬現象:幾年前伊洛瓦底江氾濫成災,造成數十萬居民死亡,緬甸政府不只對外封鎖消息,更不許慈善團體進行人道協助,還設下警力阻隔災區與外界交通。由於緬甸是佛教國家,當時唯一能打通關節的正是某一佛教團體,於是所有NGO都透過該組織將物資送進災區,但該組織並未對災民發送物資,理由是供僧功德大於一般民眾,所以他們只願把物資提供給出家人,各國NGO團體只能拜託各寺院僧眾前去領回物資,再透過廟方發給災民。雖然到最後目的還是達到了,但是救災竟然還需要這樣行禮如儀演一場戲,讓我深深認為,在公益事業上,有宗教情操遠比宗教信仰來的重要! 

看重生命價值 能持續才是真愛

我們也發現近年來個人從事義工、企業重視CSR蔚為風潮,訴諸各種正義加上滿滿的愛心,似乎可以樂觀期待「明天會更好」,可是事實並不然,許多關鍵在於大家都只做了第一步。以種樹為例,大家都知道種樹有利環保,於是許多公司行號號召員工到各林場去種樹,當我們開心地和綁著漂亮蝴蝶結的小樹苗合照,彷彿我們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但是植樹者事後有沒有回來關心過那些樹長得好不好,有沒有人幫它們澆水、疏枝、除蟲害……。如果沒有人去做這些事,小樹苗可以平安長大嗎?為什麼種樹的人前仆後繼,我們卻從來沒有聽說林場的樹木已經飽和、甚至長成大樹?因為大家都只做了第一步,卻不去關心後面99步誰來做、如何做。再想想,現在世界各國GDP都在成長,加上少子化,理論上孤兒貧童的比例應該會減少,但是我們會發現那些認養或贊助的計畫卻愈做愈大,這可分兩個層面來看,從組織發展的角度,主持人為了壯大組織,有可能四處去收集孤兒貧童,甚至去「創造」孤兒貧童;從個人層面來看,許多人每個月繳一千元上下認養孩童,持續多年後赫然發現他所贊助的對象多年來卻始終沒有長大。是誰縱容這些組織如此便宜行事?畢竟如果是因為錯誤的理由去做對的事,價值是很小的。我呼籲每一個人在託付愛心之前要進一步思考,有沒有支持到做後面99步的團體。 

你的價值會告訴你做什麼是對的,行善牽涉到每個人的價值,特別是如何看待生命。種下樹苗卻不關心它的後續成長、每月捐款卻不知贊助對象是誰,某種程度都代表「做好事」只是自我滿足,而不是真正關懷生命。日本在幾年前曾經推行一個制度,為了防止流浪動物增加,每個月兩次於資源回收時間加開兩班「寵物回收車」,我相當反對這項制度,因為它會讓人覺得棄養寵物不是壞事,彷彿當不想養了,只要把寵物像其他可回收垃圾一樣做好分類送上回收車就好了,等同在暗示「做好寵物回收」是件好事,沒有人認養的寵物就會被銷毀,而生命可以這樣隨便對待嗎?當孩子不想養寵物後接手照顧的大人、甚至推行寵物回收的制度,是否在教育孩子對人的生命也不必負責,而當諸如此類的價值潛移默化伴隨孩子長大,這是否又與隨機殺人愈來愈多的社會型態有關? 

公益不能走捷徑 永遠有更好的做法

種樹、捐款都是愛心,但社會不能永遠停留在這喚起愛心的第一步,也不能貪功求快,只重結果不看過程。例如NGO和直銷商合作,為貧窮國家體重過輕兒童製作10萬個餐包,看似雙贏策略,NGO落實了對兒童的幫助、直銷商也獲得公益美名。但是10萬分餐包發完後怎麼辦?一個盛大的計畫落幕,就像曲終人散,什麼也沒發生過,一切回到原點,當地兒童一樣會因營養不良而體重過輕。又如醫界到貧窮落後國家義診,假設有人被診斷出慢性病,如果沒有長期診療、長期供藥,對病人又有何益處,不過徒增病患與家屬的困擾,這也是許多國家儘管貧窮落後,卻不歡迎醫療團義診的原因。如果要幫助孩童獲得充分營養,教當地農民種植有益健康的作物,教居民認識食物及如何攝取充足營養或許更加務實;而醫療團若將購買機票、住宿及在窮鄉僻壤的一切費用,拿來資助當地有潛力的年輕人成為醫生或公衛專家,不是更有助於改善當地的民眾健康嗎? 

做公益,到底是為了自己的尊嚴,或是為了做對當地有幫助的事,這是必須釐清並嚴肅面對的問題。對我而言,大學生「零元環島」毫無美德可言,試想,一個明明有能力的人卻要別人來幫你,去造成社會的負擔,只要為了(假設)你要幫病童拍記錄片。有沒有想過,病童要的是你幫他們拍記錄片,或者他們有其他真正的需求?同樣環島,有兩位獸醫師用自己的錢做這件事,但他們也插上寫著「歡迎餵食」的旗子,而這是為了想體會流浪動物的感覺,他們每到一處就免費幫動物結紮──用專業建立自己的價值,而不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做同樣的事情(環島),所展現的價值卻大不相同。 

捐款之後不去關心錢如何被運用、想要靠社會的愛心滿足自己的成就感、公益團體因為錯誤的理由去做對的事,或因為對的理由做了錯誤的事,都有反思轉型的必要,而NGO前進的動力其實就來自於是否有去檢視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或者只是在做募款容易的事。 

改變世界從自己開始

身處資訊爆炸的時代,從網路、電視及各式報章雜誌,我們看見世界美好的同時,也見證了世界各地的災難,天災人禍與我們眼下豐衣足食的生活並存,讓我們急於想付出,有人出錢有人出力,相信公益會讓世界更好,但總有我們無能為力之處,例如有人想幫助歐洲難民卻從無著力。我的建議是當這種無力感來襲時,不妨多觀察在我們身邊可以做的事,例如我們國家的外勞、移工不受勞基法保障,還有受雇主凌虐的事件層出不窮,大家是要繼續漠視國家對他們的歧視,或者願意挺身為他們的工作權與人權發聲?當街頭殺童案件發生,我們是要更願意關懷別人、信任他人,或者只想遂行鍵盤正義,甚或拉出不相干的人(如主張廢死的團體或加害人雙親等)來墊背或當受氣包? 

正因為我們關心社會正義,對公益有期待,所以當社會出現不公不義時,如何透過我們的經驗去看待這些事情,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一個多元價值的世代,許多事情並沒有標準答案,社會問題很難透過科學操作去解決,這個世界從來就不簡單,而對NGO工作者來說,如何運用專長來解決問題,是永遠的大哉問。我想再次提醒:善意不見得就能帶來好的結果,善意是第一步,而後面還有99步,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關懷都必須經過審慎思考,想清楚了,才釋出善意。所有對NGO團體、對志工的檢視,都是為了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提醒我們在釋出善意時更加小心。每個人都有行善的初衷,印度聖雄甘地說:「你自己必須成為你在世上想見到的那個改變。(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這是我學生時代的座右銘,迄今仍念茲在茲。點燃心中的仙女棒,揮灑出一個美麗的世界,改變世界的起點,就從自己開始吧! 

 

轉發自 公益旅行家褚士瑩的非主流觀點

 

愛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源

台灣光華雜誌

「賺錢誠可貴,公益價更高,兩者若結合,台股上萬點。」這是一年前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創投公司──若水國際公司創辦人王文華對台灣社會企業擘劃的美麗藍圖。

台股上萬點在世界經濟局勢一片委靡不振的現階段看來,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賺錢的企業腦」加「慈悲的公益心」,究竟會引發什麼神奇的化學變化?還是形成水火不容、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僵局?

 

近年來,社會企業在國內外都成了討論熱烈的顯學,甚至被認定是貪婪的全球資本主義的對治解決之道。只是,社會企業究竟是什麼樣貌?它是公益行善的新方式?還是新型態的創業模式?台灣究竟有沒有社會企業?值得探究。

 

 

 

去年10月,長居「台灣品牌」國際排名榜首的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和身兼企管顧問與作家身份、集銅臭與浪漫於一身的王文華,決定攜手做公益,共同創辦了若水國際公司,開出將在3年內投入一億元台幣,扶植、投資台灣「社會企業」的支票。一時之間打響了社會企業的名號,短短3個月,若水的「社會企業創業大賽」湧進了212件提案,反應出奇地熱烈。

 

可惜的是,經過審核後發覺,大部分的提案不是缺乏可行的商業模式,就是沒有公益價值,和若水認定的社會企業有很大的距離。評審結果,若水最後選擇以原住民有機農業產銷為訴求的「曙光計劃」為第一個扶植對象。然而,在滿週年的說明會上,若水坦言,投資案早已破局,原因是雙方的理念不合。

 

「我們對於公益這塊很陌生,社會企業的難度也超過我們的想像,」王文華承認,若水團隊花了6個月時間做市場研究,這才發現在台灣「做有機」是很辛苦的,除非有很獨特的營運模式,否則很難成功。而在營運模式、規模時程和預期目標沒有共識的情況下,為避免日後相互掣肘的困擾,若水決定不予投資,改以張明正個人名義捐款給曙光的前身──輔大原住民辦公室。

 

另類「本末倒置」

 

從若水大張旗鼓、虛耗一年卻毫無成績的投資經驗看來,「社會企業」樣貌為何?如何運作?大多數人恐怕還是霧裡看花,霧煞煞。

 

究竟什麼是「社會企業」?社會企業與一般的企業行善又有何不同?

 

「社會企業不只是販賣商品,更著重在過程中讓『人』受惠,因此帶有強烈的時代性和地域性,」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因應每個時代、每個國家的重點和需求不同,社會企業的樣貌也會不同。

 

去年6月,中視總經理鄭家鐘在空大舉辦的「台灣社會企業發展研討會」上則指出,「光是賺錢是很無聊的事,當一個企業賺夠了錢,往往會開始想辦法還給社會。」過去企業在有盈餘後走向發展社會事業、成立各種文教及慈善基金會,而如今的「社會企業」則主張「本末倒置」,將賺錢和回饋社會同步進行,甚至「賺錢是為了做公益」──賺錢只是手段,公益才是目的。

 

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成立的「鄉村銀行」,就是一個最典型也最成功的範例。

 

小小資本家搖籃:鄉村銀行

 

成立於1976年的鄉村銀行,其特色是專門提供微額貸款(50100美元)給不符合一般銀行貸款資格的窮人(特別是女性),讓他們可以拿這筆小小資本進行創業、購買各式各樣的生財工具,可能是編織用的竹子、或是一台縫紉機、或是10隻羊……。也就是這麼一點微不足道的幫助,激發了窮人的進取心,也成功讓數百萬人從此脫離貧窮。

 

由於窮人無力提供擔保品,於是尤努斯以5人互保(其中一人無法還款,其餘4人在未來幾年內都將無法獲得貸款)的方式來規範,這在人際關係緊密且極重榮譽的農村裡,顯然發揮了互相督促、監督的功效。

 

令人驚訝的是,鄉村銀行不但不以低利率來「優惠」窮人,其20%的利率甚至高於一般商業銀行(孟加拉一般銀行利率為16%),但若於一年內還清者,則立刻利率減半,以提供窮人努力維持「信用」的誘因。

 

鄉村銀行在貧困的孟加拉,創下了連續30年還款率接近99%的驚人記錄,盈餘獲利更是不在話下,光2005年獲利就達1,500萬美元。然而,獲利不是尤努斯的目標,盈餘只是為了確保永續生存和擴大規模。目前鄉村銀行已經涵蓋孟加拉86%的鄉村地區,貸款戶超過700萬人;鄉村銀行的微型貸款模式也已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推行,尤努斯更因此榮獲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

 

若水楷模:阿育王

 

另一個例子,則是美國人比爾德爾頓在26年前創辦的「阿育王」組織。

 

德爾頓堪稱是全球社會企業的創投教父,他從美國環保署助理署長職位上退休後,開始每年投入3,000萬美元,協助全球各地有志從事社會事業的社會企業家,提供融資、策略分析和資訊交流平台,這也正是「若水」去年成立時給自己的使命。

 

本著「把資源花在刀口上」的宗旨,阿育王設計了一套堪稱「萬中取一」的嚴格篩選、審核機制,選擇效益最高的對象進行投資,至今已在全球64個國家中孕育了1,800名社會企業家,其中93%成功達到創業目標。

 

例如:巴西的巴吉歐在貧民窟及監獄設立了九百多所電腦學校,並教孩子使用電腦;印度的潔露則創辦了「兒童專線」,為上百萬名露宿街頭的兒童架構緊急協助網等,都是成功的社會企業創業者。

 

NPO生存競爭進化版

 

反觀台灣,雖然沒有類似上述一開始即以「營利企業」型態存在的社會企業,但NPO(非營利組織)走向產業化,其實已有一段歲月。

 

如果說,以公益服務為主的非營利組織,是「政府失靈」困境的解藥,那麼,社會企業或許就是非營利組織「志願失靈」現象的產物。

 

10年,國內經濟不振、民間捐款日益下降,政府能釋出的契約外包(如雛妓救援安置、受暴婦女中途之家等)又日趨競爭,加上NPO微薄的薪酬(專業人員薪資中位數約每月3萬元、服務人員2萬元)無法吸引足夠且高素質的專業職工,導致各NPO均面臨了財務及服務品質惡化的雙重危機。為了生存,許多NPO開始向「社會企業」模式靠攏。

 

「社會企業必須立基在NPO之上,」林億萬指出,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共通點就是「不營私利」,差異則在於心態是否積極進取、管理是否專業、是否能以績效掛帥。當非營利組織更加大型化、組織化後,其實已接近社會企業的型態,「這是一種演進的過程,」他說。

 

成立於1992年的陽光洗車中心,是台灣第一個提供綜合性身心障礙朋友就業機會、促進其自力更生的庇護職場,也是台灣第一個走向產業化的非營利組織。

 

繼洗車中心之後,陽光基金會後續又在捷運站設立販賣店、成立無障礙的陽光加油站(2003年)。

 

而繼陽光基金會之後,心路基金會成立洗衣坊、伊甸基金會成立視障按摩中心、喜憨兒基金會創設烘焙坊……,非營利組織為了籌措財源或提供就業機會,紛紛兼營「副業」,但多數仍無法自給自足,必須仰賴政府的資源和民間捐款。但這其中有一個例外,則是「勝利潛能中心」。

 

殘障大集合,「錢」力無限

 

勝利潛能中心,是台灣NPO中少數可做到不向外伸手的組織。它的經費來源,除了三分之一是政府補助款外,其餘皆來自事業生產所得,幾乎沒有社會捐款。

 

勝利潛能中心主任張英樹解釋,勝利與一般企業的主要差異,在於雇用的對象都是身心障礙者;勝利的盈餘除了用來擴展新的事業體外,也按績效發給獎金,回饋給員工。

 

以輔導身心障礙者就業開發與經營為宗旨的台北勝利潛能中心,成立於2000年,隔年該中心即成立第一個庇護職場──「勝利資料建檔與編排中心」,專門接銀行、金融機構的資料建檔工作,目前聘有20位精神障礙、肢體及聽語障礙者員工。

 

雖是殘障大集合,但在心態上,勝利並沒有任何自憐或乞憐的情緒,員工薪資也比照市場行情,不打折扣。

 

「勝利完全以經營企業的精神來運作,」本身肢體障礙的張英樹強調,「只有在品質與專業上達到市場水準後,公益形象才會開始產生一點點加分效果。」例如資料安全性是資料建檔工作的首要條件,因此勝利在2005年取得國際資訊安全管理BS7799認證,是台灣民間業者中第一個拿到認證的。

 

準確度則是資料建檔的另一個評估標準。為提高準確度,勝利的每一筆資料都分別由兩位員工重複打字,再以電腦比對,以「勤能補拙」方式,將錯誤率降到最低,準確度高達99.99997%。

 

用自己的錢,勇於出擊

 

「要有好品質,才有好收入;有了好收入,才能提供好福利。」張英樹指出,一般社福機構的錢都來自政府或捐款人,為了怕被外界批評、也怕出現赤字,只好省吃儉用,把許多心力虛擲在內部成本控制上;勝利則是站在「為身心障礙員工創造最大福利」的角度來思考,積極創新、拉近市場距離。而除了資料建檔中心外,勝利更突破過去身心障礙者只能從事刻印、按摩等工作的刻板印象,不斷開發身心障礙者的新職種。

 

6年前,勝利為了服務無法走出家門的重度、極重度身心障礙者,展開「居家學習計劃」,以網路遠距教學的方式,免費提供學員影像合成、美術編排、網頁設計等項目的教學,並成立設計中心接案,目前一年有近千萬元的案量,陸續已有近30位身心障礙者以此方式在家工作。

 

兩年前,規模越來越大、隱然形成集團綜效的勝利潛能中心,又與「壹咖啡」合作,跨足餐飲業,在台北市政府大樓中經營「enjoy台北」餐廳。

 

張英樹表示,壹咖啡提供市場專業knowhow、物料管理、採買等,勝利則擔任餐廳經營與服務工作,各司其職,經營兩年多,目前收支已能打平。今年初,勝利又在關渡成立琉璃廠,捨棄技術門檻較高的吹製、脫蠟法,改以融合的方式,從事玻璃藝術飾品的生產。

 

「我們要創造身心障礙者的價值,而此價值又必須與市場結合,」張英樹表示,只要敢作夢,就有夢想成真的機會。當然勝利也曾有失敗的經驗,如做電腦動畫、網版印刷等,但在致力追求專業和高品質的目標下,多數都能成功。

 

而同一事業中雇用了各種不同的障礙別員工,也是勝利的一大利基。

 

張英樹表示,不同類別的殘障者可以彼此體貼包容,發揮「瞎子揹瘸子走路」、互相補位的功效。例如,在餐廳中肢障者在吧台負責點餐時,會有聽障者在一旁協助;建檔中心裡當情緒障礙者發出呻吟咒罵時,一旁聽障者可以完全不受干擾、繼續工作。這也是其他服務單一類別障礙的社福機構少有的「優勢」。

 

販賣理念的「生態綠」

 

除了被若水推崇為「優良個案」的勝利外,還有一種懷抱「改造社會理想」而成立的眾多另類小型社會企業,也同樣令人耳目一新。

 

2006年,擁有長年環保、社運經驗的徐文彥,成立了「生態綠」,藉由賣公平貿易咖啡,來實施他的「社會改造計劃」。

 

「公平貿易」商品何其多,為何獨獨鍾情咖啡?

 

「咖啡是僅次於石油的國際第二大期貨商品,」徐文彥解釋,荒謬的是,咖啡的收購價格並非決定於產地,而是取決於一心想攫取最大利益、對農民死活毫不在意的紐約華爾街期貨市場。

 

徐文彥想以「倫理消費運動」來導正生產倫理:「只有長期的耕耘培力,培養農民的視野和知識,才可能在未來扭轉當地的問題。」

 

徐文彥說,公平貿易的核心價值是賦權、培力而非援助。為達成此一目標,FLO(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總部在德國波昂)以營收的固定比例、特許商的認證費、註冊費以及年費,來成立國際統合性質的「社區發展金」,幫助貧窮國家的農民、工人組織建立社區或生財的基礎設施,幫助他們擺脫赤貧。

 

除了貢獻認證費和年費給FLO外,「生態綠」每賣出半磅咖啡(300元左右),就固定捐出10元(5元捐給台灣環境資訊協會、5元捐給綠黨),作為抗暖化的全球串連與國會遊說基金。

 

走進僅有10坪大小、裝潢平實如一般住家的生態綠,消費者只聞到濃郁的咖啡香,卻看不到價目表──咖啡價格由顧客各憑良心、自由定價。因此,同樣一杯咖啡,有人付二、三十元,也有人付一、二千元。「但這兩種極端的人都不會再來第二次,」徐文彥笑說,前者不能理解或認同生態綠的理念;後者雖支持公平貿易理念,但卻不可能天天花大錢來喝咖啡。唯有付出自認為公平、合理價格的人,才會一再光顧。

 

經營一年多,徐文彥的生態綠已產生了些許影響力,今年9月,他受邀到台大徐州路法學院區設立咖啡座,更有機會藉由推廣公平貿易咖啡,來吸引這些菁英份子關心社會公義與公益。

 

NPO到社會企業

 

此外,也有在非營利組織中浸淫多年的倡議者,正準備跨足社會企業領域。

 

20年前倡議「共同購買」,並為「主婦聯盟」創辦者之一的洪友崙,如今除了擔任「新生活社會福利促進會」理事外,也是「社會企業家聯誼會」召集人,正準備投身社會公益創投事業。

 

目前新生活社福促進會在三芝經營「養生庇護農場」,讓身心障礙、低收入、單親等弱勢的危機家庭在此相互扶持、共同生活,並以有機農耕生產無毒蔬果、經營假日休閒農場的方式,自力更生。

 

「養生庇護農場」採認養制,每10坪為一單位,開放給「都市農夫」認養,認養人每月繳交1,000元,可依所需選擇自耕、合作或請弱勢者代耕等方式,獲取收成的100%50%25%

 

洪友崙指出,庇護農場經營2年來,預定要招募200位認養人,但目前僅有58人,距離目標還有一段路。今年6月才成立的「SVP」(社會公益創投伙伴)組織,會將庇護農場列為第一案,希望引進創投資金與knowhow後,能有助於農場的健全發展。

 

NPO跨足社會企業創投,洪友崙沒有「若水」的雄厚資金,只能走集資方式,但因其具有紮實的根基,也看出此一領域的處處「錢」景,因此充滿企圖心。

 

以陽光基金會的洗車中心為例,洪友崙認為,陽光的點子極好,可惜企圖心不夠,只經營一個點太可惜,「應該和各加油站合作,把台灣所有的加油站都『陽光化』,讓陽光變成一種普遍價值、變成另一種台灣奇蹟。」

 

「生態綠」徐文彥也有同感,他認為,「公益事業的市場空間,是靠著大家互相聲援、爭取,甚至批判出來的。」

 

徐文彥以香港為例,2004年,香港的非營利組織倡議政府將公部門的勞務派遣外包給NPO經營,一方面讓NPO賺取外包的服務費用,一方面更透過NPO的訓練篩選,創造了很多弱勢族群的就業機會。他認為,台灣公部門的廢電腦回收利用、清潔打掃工作等,也都可以開放給NPO或社會企業,讓它們藉公部門為練兵場,跨出第一步,之後他們再面對市場挑戰時,存活率應可提高。

 

活化社會企業市場

 

受惠於台灣NPO歷史悠久、組織多元且活動力強,從NPO「進化」到社會企業,目前看來似乎是台灣推動社會企業的一條捷徑,不過如何有更創新的商業模式、更能遵守「市場運作法則」?則還有待重重考驗。

 

在說明會上表示要重新「歸零」、向NPO學習的若水董事長王文華則承諾,雖然若水的初期嘗試失敗了,但他們已決定調整、放寬標準,將之前的212個創業提案再拿回來重新審視。未來有意開創社會企業者,只要能洞察社會需求、提出新的營運模式、創造新的公益價值,若水仍願給予協助,也仍然看好這個新興的創投「市場」。

 

但他也提醒,社會問題不可能完全用社會企業來解決。有些根本問題需要政府解決,有些得靠非營利組織協助,社會企業能解決的,可能只有一至二成。對於社會企業所從事的範疇,王文華認為不必設限,有意創業者只要以自己的專長,來從事具有社會公益價值的事業即可。

 

「社會企業可以小而美、也可以很個人,」王文華比喻,社會企業可以是亂世中的一條光明大道,也可以是無數盞小小燈火,讓公益不只是菁英份子拯救社會的夢想,更是一種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

 

愛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如何與視障者相處
  • 與視障者同行時
  • 帶領盲人走路時,只須將他的手引導到你的手臂肘彎處上端,跟隨你行走,不可用力拉、推盲人。
  • 帶領盲人搭乘汽車時。應先告訴他汽車的基本構造,並引導他的手觸摸車門的邊緣,尤其是車門的高度,以免撞到額頭。帶領盲人坐椅子時,亦應先引導他的手觸摸椅背,不可用力推他下坐。
  • 帶領盲人到陌生的情境時,請沿途說明交通狀況,並提示可能造成傷害之障礙物及危險地區,讓他熟悉四周環境的事物,協助他建立獨立的定向行動技能。弱視者無法看清招牌、路標、公車站牌的字體,必要時唸給他聽。
  • 看到盲人持白杖在路邊行走時,車輛應自動減速慢行或讓盲人優先通行。
  • 切勿讓盲人單獨等候在馬路中間或空曠處,讓他倚立在安全的牆旁或支柱物,並告訴他面對的方位,讓他安心佇立。
  • 馬路邊一些特殊的設施例如郵筒、消防栓、站牌、飲水機、垃圾箱等,都可能是盲人行動的標誌,若有移動應告訴盲人。道路中間的堆積物品應設法移開,以免盲人被絆倒。施工修路狀況應通知視覺障礙者,以策安全。
  • 看到弱視朋友時,請主動打招呼,並說出自己的名字,因為弱視者無法在距離外或昏暗燈光下看清來者的面貌。

 

  • 與視障者聚會時
  • 在聚會的場合,請主動向盲人自我介紹,並引導盲人和其他賓客會面。
  • 開會時,主席或坐在盲人鄰座者應循序介紹與會人士的職稱和名字。發言者應先報出自己的名字,以利盲人辨識。重要的會議資料應製作成點字或大字體供視障者使用。
  • 離開座位時,請告訴鄰座的盲人,以免盲人未察覺而自言自語。
  • 在團體中,讓視障者也能擔任適當的職務,以增進他對團體的向心力和責任感,並增加他的信心。
  • 與盲人交談時,請以一般音量和音調表達即可,因為眼盲並不影響聽力。
  • 一般人常用方向指示詞如。這邊、那邊,視障者不易領會,應改用肯定的方向指示詞,以利視障者辨識
  • 一般人以點頭、搖頭、舉手、手勢等肢體語言作表達,視障者看不到,應輔以口語指示或接觸性的溝通方式。
  • 一般人和盲人交往,只要有誠意,不必刻意迴避使用視覺字眼,例如:「再見」「待會見」等字眼。
  • 有些弱視者有視覺形象背景的困難,書寫板書時應儘量清晰,去除不必要的背景文字,字體不可太小或潦草。
  • 安排弱視者的座位時應考慮其個別視力狀況及採光需要。一般而言,以中間前幾排為最佳選擇,但有些弱視者有畏光的現象,座位應避開窗口強光的照射,有些弱視者需以輔助檯燈增加人工採光,有些弱視者,則習慣坐後排,以望遠鏡看板書。『有些盲人沒有光覺,進入盲人房間開燈後,請記得隨手關燈,以免盲人末察覺而任其耗電。

 

  • 與視障者購物聚餐時
  • 與盲人逛街購物時,請將物品的款式和價格告訴盲人,給他適度的建議,但由他自行作決定。
  • 發現盲人的衣服有破綻或污漬時,請輕聲告訴他,必要時協助他處理。
  • 盲人物品通常有其歸類和定位方式,請勿隨意移動。
  • 和盲人一起用餐時,請將菜單和價格唸給他聽,讓他自己點菜。並向他說明碗筷、湯匙、杯子的位置。如果是吃西餐,可將餐盤當作時鐘,依順時針方向為他解說各種菜色的方位。如果是共吃和菜或酒席,可詢間他的喜好,將各樣菜餚夾一些放在他面前的盤子,讓他自行取用。
  • 盲人也可以欣賞電影、電視和戲劇,陪伴者可低聲為盲人解說劇中情節。

 

愛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洪蘭 2016-01-05 天下雜誌589

調整字體尺寸

最近神經學家發現,「施」是自私的。大腦在助人時,隱性優越感會增強免疫力。所以到頭來,助人還是對自己最有利。

   

一個學生問,「老師,為什麼施比受有福?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不是說,基因是自私的嗎?自己多吃一口就能多活一天,為什麼東西不留著自己吃?就算是人需要群居才能存活,對自己的族人好也就是了,為什麼要兼愛天下?」

這是很好的問題。

最近,神經科學家發現,原來「施」還是自私的,因為在幫助別人時,我們的大腦會產生激乳素,帶動多巴胺及腦內啡的分泌。多巴胺是個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腦內啡是大腦自己產生的嗎啡,這兩者的出現,都會使我們感到快樂。

母親在哺乳時,面孔都是安寧的、微笑的。事實上,母親緊張時,乳汁分泌不出來。連男性在照顧嬰兒時,他的大腦也會分泌激乳素使他變得比較溫和。所以,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感到快樂與滿足。

英文說「doing good, feel good.」(做好事,心情好)。我們能幫助別人,表示我們能力比人強、資源比人多,這使我們產生隱性的優越感。人喜歡被肯定,更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產生「贏」的成就感。

它是隱性,因為我們其實不自知。很多人在伸出援手時,絕對沒有想到優越感,但「贏」有演化上的重要性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輸者只能忍氣吞聲,被趕下寶座的老王常常連命都不保,遑論他的後代。

有研究發現,發號施令者的免疫力,比聽人差遣的受氣包強,因為心情愉快會增強免疫力,所以,助人到頭來還是對自己有利。

道金斯是對的,演化的目的是盡量把自己的基因傳下去,但是自私不一定能多活一天,中國有句順口溜:「有雞大家吃,大家才有雞吃。」你不分予他時,他就去打翻你的碗,使你也沒得吃。

墨子知道,人不會檢討自己的短,只會嫉妒別人的長。當眼紅又得不到時,便會造反,只有兼愛,大家都有飯吃時,自己的飯才吃得安心。住在高牆中的富豪不快樂,因為他生活在恐懼中,擔心隨時不測。

俗語說,相由心生。行善的力量竟可以改變父母給我們的相貌,力量不可謂不大。

現在世界的動盪不安,「能打敗敵人是小智,能分清敵友是中智,能化敵為友是大智。」我們該怎麼應用大智,去換取世界和平呢?

轉發自天下雜誌589

愛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視障按摩小站及按摩院資料 

  為促進視障者就業,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本局輔導市內視障團體及本市按摩業職業工會於醫院、賣場、商圈、行政大樓等公共場所成立按摩小站及駐點,以增加視障按摩師更多工作機會,並提高其收入。 
自94年11月以來已輔導設置10處按摩小站及9處按摩駐點,提供市內領有按摩技術士證之視障按摩師提供按摩服務,增加其工作機會,並辦理宣導活動。
本市視障私人按摩院所及個人工作室約有40多家,桃園市政府勞動局陸續補助私人按摩院所進行裝潢及設備更新,並邀請專家組成輔導小組實地至現場訪視,針對本市私人按摩院所提供經營輔導、行銷、設備更新等相關建議,改善經營情況及環境,使視障按摩師收入穩定。 
 另為提昇本市視障按摩院(站)或個人工作室品質,提供消費者一個優良的視障按摩服務,進而協助按摩業者行銷其按摩院,特辦理甄選活動,104年度選拔出優良視障按摩院所:正統理療按摩中心、活力按摩站 開心視障按摩 宏昇盲人按摩 太極傳統按摩等5家,歡迎民眾至現場親自體驗按摩的舒適,相關資詢請詳相關書表下載附件。 
 
         

相關書表下載

  104年優良視障按摩院所海報下載  
 
 
  
 
 
桃園市按摩院所及個人工作室:
執業處所名稱
地址
營業時間
電話
尚侑專業按摩
桃園區南華街51號2樓
 
週1~5 19:00~21:00
週六日10:00~23:00
03-338-7698
視障健康按摩站 桃園區中山北路206號 10:00~22:00 03-3336301
鴻彬盲人專業按摩
桃園區正康一街124號1樓
09:00~22:00
03-3379013
長青按摩中心
桃園區中山路425巷10號之1(2樓)
08:00~22:00
03-3327737
身心放鬆專業視障按摩
桃園區中山路684號
10:30~22:00
03-3691221
03-3692627
光明按摩
桃園區中正五街255-1號
10:00~22:00
03-3389517
呂老師養生中心
桃園區南華街26號
 
10:00~24:00
 
03-3380773
 
維康盲人專業按摩
桃園區同德二街120巷32號
09:00~22:30
03-3256170
金冠視障按摩中心
桃園區慈文路230巷22號1樓
09:00~21:00
週一休
03-3161996
0932091815
活力按摩站
桃園區民富11街112號
10:00~22:30
03-3260860
0938785278
巧手視障按摩
桃園區明光東路125號
預約制
0910797437
和泰理療按摩
中壢區榮民路10之2號3樓
09:00~22:00
03-4556900
康騰指壓按摩健康中心
中壢區普義路171號2樓
09:00~24:00
(預約制)
03-4612838
0926-607656
翰林純指壓按摩中心
中壢區福州二街472號5樓
10:00~24:00
 
03-4521517
0936-610257
榮興視障按摩
中壢區環北路178號2樓
11:00~24:00
03-4264926
0937-129860
東京盲人專業按摩
中壢區元化路二段5號2樓
10:00~24:00
(請先預約)
03-4269666
0989511021
福康盲人按摩
中壢區中山東路二段510號
(家樂福地下一樓賣場入口旁)
10:00~22:00
03-4661827
統一按摩
中壢區元化路57號2樓
10:00~24:00
週一休
03-4225419
宏昇盲人按摩
中壢區中北路二段451巷3號
10:00~22:00
週日休
03-4660693
康福樂均整保健中心
中壢區興光路31號
09:00~12:00
15:00~17:00
週日公休
03-4628195 0936146958
太極傳統按摩
中壢區榮民南路350巷1弄19號
07:00~23:00
03-4368515
立康按摩
中壢區榮民南路720巷19弄4號
10:00~22:00
0989286250
視障專業按摩
 中壢區中華路一段432號3樓
 預約制
0912893754 
     
 
雪彥按摩工作坊
中壢區中山路2巷104弄30號
10:00~22:00
(請先電話預約)
0930663027
開心視障按摩 中壢區中正路201號 11:00~02:00 03-4268080
振翔按摩院
平鎮區環南路二段157號
09:00~21:00
03-4942036
健鴻按摩院
平鎮區中豐路山頂段461號
08:00~21:00
03-4194179
大同養生按摩館
龍潭區大同路51號
09:00~22:00
預約制,每周3、5公休
03-4708076
阿秋按摩工作室
龍潭區富山一街6巷2號
預約制
0930166963
正統視障按摩
龜山區萬壽路二段1315號
10:00~23:00
03-3194777
A+按摩1356
蘆竹區山林路一段104號
預約制
0989218064
福祿按摩
蘆竹區南竹路五段152巷10弄1號
08:00~20:00
03-3236310
健怡盲人專業按摩
蘆竹區南山路一段35號4樓之4
9:00~22:00
(請先預約)
03-3527420
洪福財按摩小站
蘆竹區南山路一段33號4樓之1
預約制
0956890299
03-3128955
美奇身障工作室
蘆竹區光明路二段26號5樓
預約制
0986230809
慶吉按摩
八德區永忠街一巷14號
08:00~22:00
預約制
03-3683855
0911289322
朝日按摩站
八德區建國路980號2樓
09:00~21:00
每週一、五休息
(請先預約)
03-3667979 0934290750
 
   
 
真善美按摩
楊梅區大平街2之1號
09:00~21:00
每月最後一個禮拜日為公休日
03-4881575
按摩小棧
新屋區永安村中山西路三段248號
09:00-21:00
(每週日及每月1號和15號公休)
03-4862650
0935919817
成功按摩工作室
新屋區東明村3鄰上庄子5之3號
預約制
0926678815
菊美按摩館
新屋區頭州村新榮路1鄰82巷26號(佳佳新城)
10:00-22:00
(預約制)
03-4900876
0926862028
俊新盲人按摩
大園區中山南路一段89號
08:00~23:00
0934145623
  
桃園市政府勞動局輔導設立之視障按摩小站
站名
地址
營業時間
市府按摩小站
桃園市桃園區縣府路一號1樓(中庭)
星期一~五09:30~17:30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按摩小站
桃園市桃園區中山路1492號1
星期一~五09:30~17:30
伊甸台茂按摩小站
桃園市蘆竹區南崁路一段 112號(台茂購物中心B2)
星期五、六、日及國定假日
11:00~21:00
桃園區戶政事務所按摩小站
桃園市桃園區國豐三街123號1樓
星期一~五09:00~17:00
聖保祿按摩小站
桃園市桃園區建新街123號1樓(聖保祿醫院)
星期一~五09:00~17:00
中壢區戶政事務所按摩駐點
桃園市中壢區溪洲街298號1樓
星期一、四、五9:00~16:30
星期二、三    9:00~12:00
大潤發中壢店按摩小站
桃園市中壢區中北路2段468號(B1手扶梯口右方)
星期五~日 10:00~21:00
桃園長庚按摩小站
桃園市龜山區舊路村頂湖路 123 號(1樓領藥處斜對面)
星期一~五 09:00~17:00
星期六09:00~13:00
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視障按摩小站
桃園市大園區航站南路9 
北站:第1航廈北區A4登機門旁
南站:第1航廈南區B7登機門旁
星期一~日 0800~17:00
龍潭大池按摩駐點
桃園市龍潭區中豐路上林段11
巷11號(休憩綠廊區)
星期日 09:00~17:30
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按摩駐點
桃園市桃園區成功路三段100
號(服務台後方)
星期一~五
09:00-13:00
桃園監理站按摩駐點
桃園市桃園區介壽路416號1
(桃園監理站大門右方公庫旁)
星期一~五
09:00-17:00
中壢監理站按摩駐點
桃園市中壢區延平路394號1
(中壢監理站大門入口處左方)
星期一~五
09:00-17:00
中壢區公所按摩駐點
桃園市中壢區環北路380號
(中壢市公所處後門)
星期一~五
09:00-17:00
林口長庚醫院按摩小站
桃園市龜山區復興街5號
(林口長庚醫院一樓候車處)
星期一~五 09:00~18:00
星期六、日
09:30~17:30
大潤發平鎮店按摩駐點
桃園市平鎮區南東路57-1號
(B1下手扶梯口處 )
星期五
13:00~20:30
星期六、日
11:00~20:30
蘆竹區公所按摩駐點
桃園市蘆竹區南崁路150號(大門入口處)
星期五10:30~15:30
蘆竹地政事務所按摩駐點 桃園市蘆竹區長安路2段236號1樓(電梯旁)

暫時休息

愛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全台育幼院清單

提供所有捐款者一個方便聯絡的管道,

想要做善心做好事,

請捐贈物資,髮夾、畫筆、玩具、鞋子、CD、書本、字典、文具.....等等

 

食品類:飲料、應時水果、早餐罐頭(肉鬆、花瓜、果醬、奶油等)

電器類:小家電、電風扇 ,電鍋、電熱壺 ,

日用品: 洗衣精、肥皂 和腳踏車

 

或是您家中有無需使用之物品,還保持其功能之完整者,讓資源再利用

 

捐 款:希望您長期﹑定期的幫助我們

長期志工:可教國中生數學或英文等課業者

 

列表請往下看...

 

 

 

●基隆市 大光兒少之家 www.cfcf.org.tw/
地址: 基隆市安樂區基金一路112巷110弄14號
電話:02-3401-0560

●台北市 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 www.goodshepherd.org.tw/
地址: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北路1段2號1100室
電話:02-2381-5402

●台北市 兒童福利聯盟 www.children.org.tw/
地址: 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43號6樓
電話:02-3765-2575

●台北市 兒童福利中心 www.tcwc-childrenhome.org.tw/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295巷8號
電話:02-3765-2575

●台北市 兒童福利中心 www.tcwc.org.tw/
地址: 台北市信義區虎林街120巷270號
電話:02-2767-9264(代表號)

●台北市 忠義育幼院 - 忠義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www.cybaby.org.tw/
地址: 台北市文山區景興路85巷12號
電話:02-2931-1659

●台北市私立 體惠育幼院 www.tihwei.org.tw/
地址: 台北市士林區中山北路七段141巷43號
電話:02-2871-5276

●台北市私立 聖道兒童之家 www.hwch.org.tw/
地址: 台北市北投區11262承德路7段388號1樓 
電話:02-2820-0002

●台北市私立 伯大尼育幼院 bethany.org.tw/
地址: 台北市文山區保儀路129號 
電話:02-2939-6396

●台北市私立 好生育幼院 tw.myblog.yahoo.com/
地址: 台北市北投區一德街75號
電話:02-2895-4321  

●台北市私立 北投中途之家 
地址: 台北市北投區中和街474巷16號3樓
電話:(02)2895-6814

●台北市私立 義光育幼院 www.yko.com.tw/
地址: 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382巷11弄17號 
電話:02-2304-5561

●台北市私立 華興育幼院 www.hhch.org.tw/
地址: 台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一段101號
電話:02-2833-0150

●新北市私立 大同育幼院 www.ccf.org.tw/60/
地址: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121巷2號
電話:02-2247-2455

 

 

 

●新莊 愛心育幼院  - 新北市私立愛心育幼院 www.mustard.org.tw/ah_home/
地址: 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382號
電話:02-2992-7503

●新北市 榮光育幼院 glory88.myweb.hinet.net/
地址: 新北市永和區竹林路75巷11號
電話:02-8927-6225

●桃園縣私立 睦祥育幼院 sites.google.com/site/muhsiangchild/
地址: 桃園縣 大園鄉竹圍村成功街53巷2號 
電話:03-393-5757

●桃園縣私立 菩提之家 tw.myblog.yahoo.com/putihome2006/
地址: 桃園縣八德市忠勇街424巷46號
電話:03-371-2333

●桃園縣 懷德風箏緣地育幼院 www.white.org.tw/
地址: 桃園縣大園鄉沙崙村17鄰97之6號
電話:03-393-3386

●桃園縣私立 中壢育幼院 www.npo.org.tw/
地址: 桃園縣平鎮市義興里二三鄰延平路二段123號
電話:03-493-2610

●桃園縣私立 樂活育幼院 www.facebook.com/pages/
地址: 桃園縣平鎮市中豐路南勢二段535巷10號
電話:03-439-8932

●桃園縣私立 藍迪兒童之家 www.rch.tw/modules/news/
地址: 桃園縣大園鄉溪海村12鄰下溪洲子34-5號
電話:03-386-6550

●桃園縣私立 育德兒童之家 www.npo.org.tw/
地址: 桃園縣楊梅市上田里營盤脚10鄰14之5號二樓
電話:03-288-8975

●桃園縣私立 弘化懷幼院 tw.myblog.yahoo.com/honghuaorphanage
地址: 桃園縣大園鄉沙崙村8鄰106之5號
電話:03-383-7591

●桃園縣 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 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
地址: 桃園縣蘆竹鄉營盤村中山路108巷36號
電話:03-352-5634

●桃園縣 台灣國際兒童村 sostaiwan.org.tw/
地址: 桃園縣楊梅鎮民族路五段201巷12號
電話:03-490-2304

●新竹 仁愛兒童之家 www.rch.org.tw/
地址: 新竹市高峰路306巷65號
電話:03-522-1574

●天主教新竹 德蘭兒童中心 www.teresa.org.tw/
地址: 新竹縣寶山鄉雙溪村雙園路89號 
電話:03-520-2170

●台中 光音育幼院 www.child-home.org.tw/
地址: 台中市北區西屯路一段502號
電話:04-2203-4455

●台中市私立 慈馨兒少之家 www.tkcy.org.tw/
地址: 台中市東區東英路303號
電話:04-2213-3300

●台中市 內政部中區兒童之家 www.ckids.gov.tw/chome/
地址: 台中市西區大明街27號
電話:04-2222-2294

●彰化縣私立 恩惠兒童及少年之家 caresb.org/sb/contact.htm
地址: 彰化縣芳苑鄉新寶村永豐巷1號 
電話:04-893-2817

●彰化縣私立 慈生仁愛育幼所 www.tzsh.artcom.tw/ap/
地址: 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26巷2弄74號
電話:04-722-2735

●南投 仁愛之家附設育幼所 www.ntren-ai.org.tw/
地址: 南投市三興里民族路573號
電話:049-222-4834

●雲林縣私立 信義育幼院 www.xinyi.org.tw/
地址: 雲林縣斗南鎮將軍里將軍188號
電話:05-5955836

●嘉義市私立 修緣育幼院 www.showlife.org.tw/
地址: 嘉義市永春二街30號 
電話::05-235-5695

●台南縣私立 仁愛之家附設育幼所 www.thop.org.tw/02/
地址: 台南縣永康市鹽洲里三村一街151號
電話:06-253-1845

●台南縣私立 天宮育幼院 www.taingon.com/
地址: 台南縣關廟鄉下湖村下湖1之36號 
電話:06-595-1978

●高雄市私立 紅十字會育幼中心 www.khhredcross.org.tw/
地址: 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28號 
電話:07-5512101 

●高雄市私立 永安兒童之家 www.yach.org.tw/
地址: 高雄市大寮區過溪里濃公路192號
電話:(07)787-6081、07-787-6038

●六龜育幼院 - 高雄市私立基督教山地育幼院 liu-kwei.blogspot.tw/
地址: 高雄市六龜區(興龍里)東溪山莊一號
電話:07-689-1054

●高雄市私立 慈德育幼院 www.sweethome-tw.org/
地址: 高雄市燕巢區深水里湖內巷78之20號
電話:07-616-4140、07-6162312

●高雄市 聯勤國軍第二育幼院-已經廢除。

●高雄市私立 佛教淨覺育幼院 www.chingjou.org/
地址: 高雄市三民區正忠路453號
電話:07-381-1507

●屏東縣私立 基督教伯大尼之家 www.bethany-pt.org/
地址: 屏東市仁義里十六之六號
電話:(08)736-7264

●屏東縣私立 基督教信望愛育幼院 www.lovechild.org.tw/
地址: 屏東縣里港鄉土庫村東榮巷30-6號
電話:(08) 773-1644

●屏東縣私立 青山育幼院 chingshan.egolife.com/
地址: 屏東縣高樹鄉新豐村沿山公路一段110號
電話:(08) 796-5852

●屏東縣私立 精忠育幼院 www.jingjong.org.tw/
地址: 屏東縣南州鄉米崙村精明路51號
電話:(08) 864-2562

●屏東縣 天主教少女城 girltown.egolife.com/
地址: 屏東縣三地門三地村行政街10號
電話:(08) 799-1105

●宜蘭縣私立 神愛兒童之家 www.thehomeofgodslove.com.tw/
地址: 宜蘭縣冬山鄉269得安村大埤二路189巷36號 
電話: (03)951-4652

●宜蘭縣 幸夫愛兒園 home.educities.edu.tw/
地址: 宜蘭縣冬山鄉柯林村柯林路463巷50號 
電話:03-951-5532 
   03-9515532

●宜蘭縣 普賢慈善育幼院 www.npo.org.tw/
地址: 宜蘭縣五結鄉三興村復興中路21-10號 
電話:03-950-3541

●花蓮縣佛教 禪光育幼院 www.zenlight.org.tw/
地址: 花蓮縣新城鄉新城村中正路98巷16號
電話:03- 861-1698

●花蓮縣 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 laqi.hualien.net/
地址: 花蓮縣秀林鄉秀林村9鄰10-6號
電話:03- 861-1341

●花蓮 少年之家 www.mustard.org.tw/hy_home/
地址: 花蓮市國強里豐村23號
電話:03- 856-2343

●台東縣 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 www.kidsalive.org.tw/
地址: 台東縣卑南鄉賓朗路260號
電話: 089-223194

 

如家裡有適當的捐助資源,請先聯繫各地單位確認!

 

做好事 做善心,

請幫忙轉發 給朋友吧~

愛心小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